评论解读
当前位置: 评论解读 > 正文
评论解读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23-05-09 董志勇 点击:[]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我们要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围绕其内涵本质和实现路径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为我们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历史视野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梳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历程,从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当前,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经验总结、推进路径、重大意义等。在历史视野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现象与理论、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既阐释宏观经验,又加强微观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等历史视角梳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有利于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实践经验、本质特征等。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领域的微观研究,比如怎样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等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加强微观研究,有利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术深度、解释力度和国际话语权,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基础。因此,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

既挖掘典型案例,又进行理论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不能以西方现代化理论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那样不仅难以真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陷入“西方中心论”的误区,更无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术理论支持。要坚持历史视野,从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探索实践中挖掘典型案例,从中提炼总结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成果,努力实现从典型案例到理论体系的飞跃。

既借鉴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成分,又创新研究范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其理论发展有其自身历史脉络。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应当在借鉴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勇于创新研究范式。比如,在研究假设上,勇于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市场万能论”等逻辑;在研究方法上,勇于扭转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度模型化、数学化的倾向,更加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理论内涵;在议题设置上,聚焦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社会分工、产业结构升级等展开深入研究,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束缚。

在实践维度上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仅需要回顾“来时路”,更需要走好“脚下路”、展望“未来路”,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当前,关于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重点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现代化、财政现代化、金融现代化、贸易流通现代化等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研究、深入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但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要求我们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点、难点出发,从不同视角开展多层次的实践研究。

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实践。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需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独特创造,不断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领域的典型案例,为理论构建提供经验支持。比如,从西方现代化理论来看,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技术等要素条件。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资本、技术等要素条件都不充分的基础上,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又如,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但如何贯彻执行好发展规划,在实现短期目标与实现长期目标之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对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实践进行深度挖掘,有利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不断升华为理论成果。

高度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比如,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没有拘泥于西方一些国家注重短期调节的调控方式,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市场建设方面,与西方国家过于强调市场自我调节不同,我国注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智慧结晶,有待于使用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凝练为理论成果。

继续完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在理论研究方面注重模型构建和因果推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一研究范式也因其日益僵化、脱离现实而受到批评。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需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完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比如,抓住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推广应用的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窠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又如,建立并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系统的现代化指标测度体系,构建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动态的指数体系等。

在中西比较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意义

现代化研究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18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等都出版了许多流行的现代化理论著作,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对建立本土现代化理论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拓展,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世界意义。当前,学术界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构想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等的比较,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制度优越性,比较深入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在未来研究中,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深化。

加强国际比较研究,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积累素材。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即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等;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构想的现代化,即在生产力条件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没有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又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保持密切联动,形成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下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经受住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的严重冲击,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成就,也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积累了宝贵素材。

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现代化理论支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脱离人类发展大势和历史潮流的产物,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如遵循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等。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本国国情和禀赋条件,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世界现代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持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8日 09 版)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华体会手机版app,华体会(中国) 邮编:710124 版权所有@华体会手机版app,华体会(中国)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化中心  ICP备案号:陕ICP备13005374号-4 陕公网安备 61011602000474号